•  
  •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20-05-19
来源:

近日,我院龙国富教授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联合申报的《汉语词类史稿》(英文版)确立为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一般项目立项(批准号为19wyyb005)。这是龙国富教授申报的“近代汉语后期语法演变与现代汉语通语及方言格局形成之关系研究”获批为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后,同年又获得第2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

《汉语词类史稿》为我院退休教师周生亚教授所著。退休后,周生亚教授仍笔耕不辍,2017年,他的新作《汉语词类史稿》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是当年中国人民大学唯一入选的成果。同时,这也是2013年以来文学院入选的第4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成果。

周生亚教授的《汉语词类史稿》以词类为纲来描写汉语语法史。该著作的体例是:全书首先分成十一章,除去《引言》,余下十章分别是名词史、动词史、形容词史、数词史、量词史、代词史、副词史、介词史、连词史和助词史,每一章下都分为三节,分别是该词类的产生、分类和发展。从这些词类的关系来看,周生亚教授将名词、动词划为一级词类;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属于从名词衍生出的二级词类,介词属于从动词中衍生出的二级词类;副词属于三级词类;连词、助词属于四级词类。这些词类的产生(或者说分化)都同句法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因此精细、有条理地描写词类的产生、发展,就能够相当好地反映句法的发展。

这种“叙述技术”在语言学理论层面上是对经典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观点的回归。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是语言符号性的一体两面,词类本来就是从具体词汇在分布上的相似性归纳而来,因此回答“什么是名词”也就是在回答一类句法现象和句法位置的“性质”;那么描写“‘名词’类的变化”也就是在描写相应的句法现象“性质”的发展变化。周生亚教授的著作为我们观察汉语语法史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相信随着语法史的专题研究和断代研究的深入,人们能从这扇窗户中观察到越来越多的独特风景。


周生亚教授,1934年出生,辽宁清原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保送本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语言学家韩允孚、许绍早两位先生。1979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语法史。代表性论文有《论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繁复的原因》《“莫”字词性质疑》《“二、两、双、再”用法比较》《否定副词“非”及其否定的结构形式》《论否定副词“不”“弗”用法的分合问题》《论否定副词“毋”“勿”用法的分合问题》《说“否”》《“微”不能用作假设连词》等;主要专著有《古代诗歌修辞》《古代诗歌语法》《〈搜神记〉语言研究》《汉语词类史稿》等。

2019年,文学院网站刊登了通讯稿“自当扬鞭奋马蹄——语言学家周生亚先生专访”(网址),系统梳理和介绍了周先生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及其相关背景、贡献和后续研究的发展,希望藉此将周先生的学术思想较好地传递给读者。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