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19-08-06
来源:

由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澳门大学、深圳大学和澳门圣若瑟大学共同主办、澳门会议展览业协会及澳门会展旅游业协会共同承办的“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十二届全体大会”于2019年7月29日—8月2日在澳门成功召开,大会主题为“世界各地文学与比较文学的未来”,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巴西、印度、德国、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法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土耳其、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内地、香港及澳门等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大会。我院刘小枫教授、杨慧林教授、高旭东教授还作为主旨发言人或特邀嘉宾参加了深圳大学7月25日-28日主办的“国际比较文学学会执委会会议暨国际比较文学高峰论坛”。

   

在全体大会期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专业、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与澳门圣若瑟大学宗教学院共同承办了本次大会的“比较文学与宗教学”圆桌论坛,召集了来自美国耶鲁大学、美国范德堡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利氏学社等国内外高校与研究机构的20多位学者参会发言和讨论。圆桌论坛得到了澳门教区和上海交通大学的支持,澳门圣若瑟大学校长薛沛德教授(peter stilwell)代表主办方欢迎参会学者,杨慧林教授代表中国人民大学赠送礼品表示感谢。

   

本次圆桌论坛的主题是“神圣与日常”,论坛举办地点为1728年建造的澳门圣若瑟大学宗教研究学院图书馆。在两天专注而密集的讨论中,学者们从文学、宗教、哲学、文化研究等多个学科的角度,针对以下问题进行了广泛又深入的跨学科对话:什么是“神圣”?在世俗化的今天,当“上帝已死”(尼采语)、“诸神隐遁”(海德格尔语),是否还存在神圣?如果存在,又该如何重新思考、谈论和呈现神圣?“日常生活”——一个我们自以为极其熟悉、同时又总是被我们忽视的领域,究竟意味着什么?“神圣”与“日常生活”,表面上彼此矛盾和分离的两个领域,究竟存在或者说应该存在怎样的关系? 

   

具体而言,学者们触及了如下方面:文学与宗教在“神圣”和“日常”两个维度上的互通;中西不同“神圣-世俗”观的比较与对话;中西作家、作品对“神圣”主题的呈现与探索;当代思想家对日常生活或“神圣”概念的阐发;当代日常生活的“再魅化”;当代世俗艺术对“神圣”的呈现;宗教生活或仪式中的“神圣”等等。主旨发言人有我院杨慧林教授、澳门圣若瑟大学校长薛沛德(peter stilwell)教授、澳门圣若瑟大学宗教研究学院院长摩根(stephen morgan)教授、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贾斯珀(david jasper)教授、美国

   

国际比较文学学会(icla)成立于1955年,致力于促进跨越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研究,力图突破国别文学传统、文化及地区的囿限,在学科及理论发展之间创造空间并尽可能触及所有文体、历史阶段和媒介,通过举办三年一届的全体大会及与各个国家比较文学学会合作来为全世界比较文学研究者们提供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杨慧林教授在本届全体大会上被选举为副会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