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19-10-25
来源:
百余年前,《新青年》刊发“易卜生号”、“戏剧改良专号”,鲜明树立起“新文学”与“中国旧剧”两大对立范畴与一系列理论命题。这场“新旧剧论争”影响深远,既为其后的剧曲研究铺设了轨道,也成为中国现代戏剧学科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为了深入研究,总结、反思历史经验与教训,在新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再出发”,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戏剧与影视专业,将于2019年10月26日至27日,举办“新旧剧论争的百年回响与戏剧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广泛邀请相关领域学者专家参与,共同推进戏剧学的学科建设与前沿讨论。
一、 会议主题
1、全球视域中的中国戏剧
2、中国戏剧的现代化与民族化论争
3、媒介、技术与现代戏剧艺术
4、跨文化戏剧与戏剧人类学
5、戏剧研究与历史文化语境
6、戏剧影视学科建设前沿
二、 会议地点与日程安排:
10月26日
9:00 开幕致辞(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厅)
序 |
姓名 |
单位/职务 |
1. |
朱信凯 |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
2. |
廖奔 |
中国作家协会原党组成员、副主席 |
3. |
樊国宾 |
中国唱片集团总经理、中国戏剧出版社社长 |
4. |
袁新文 |
《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 |
5. |
刘小枫 |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
9:45 与会嘉宾合影
10:00 茶歇
10:20 大会发言(每人15分钟) 主持:夏波
序 |
姓名 |
单位 |
发言题目 |
1. |
廖奔 |
中国作家协会 |
新旧剧论争世纪回望 |
2. |
么书仪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谈谈《晚清戏曲变革》的写作 |
3. |
周华斌 |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
戏剧“幕场制”的学理思考 |
4. |
王安葵 |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
“启蒙”与“易俗” |
5. |
赵山林 |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
齐如山与顾颉刚早年不同的戏曲观 |
6. |
胡星亮 |
南京大学中文系 |
《新青年》杂志批判旧剧功过平议 |
14:00 分组发言(每人15分钟)
第一组 新旧论争与文化转型(人文楼200会议室) |
|||
上半场 |
主持:陈均 |
评议:袁国兴 |
|
序 |
姓名 |
单位 |
发言题目 |
1. |
谷曙光 |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
新旧剧论争当事人研究之周作人篇:论周作人对传统戏曲的认知及其“转变” |
2. |
李简 |
北京大学中文系 |
新视角下的理论推进 ——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戏曲表演特点的再认识 |
3. |
吴民 |
四川大学文新学院 |
戏曲改良的成败与新旧剧论争及其对当下的启示 |
4. |
李科林 |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
高台教化——视觉现代性中的20世纪早期戏剧启蒙运动 |
5. |
刘子凌 |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
从《泼妇》到《少奶奶的扇子》 |
6. |
薛舒丹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
天桥大鼓与故都书写(1928-1937)——1930年代北京天桥“平民性”的生成谱系 |
茶歇 |
|||
下半场 |
主持:李简 |
评议:谷曙光 |
|
7. |
张婷婷 |
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 |
走过“五四”戏剧论争之后:梅兰芳与新青年 |
8. |
陈均 |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
“熔铸古今中外”——梅兰芳《天女散花》与现代中国之现代性 |
9. |
王永恩 |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 |
绚烂之极归于沉寂——梅兰芳红楼戏得失之辨 |
10. |
刘汭屿 |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
“南欧北梅”——民国京剧红楼戏与戏曲现代化 |
11. |
张晴滟 |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
20世纪观演的诞生——从鲁迅对梅的批评谈起 |
|
|||
第二组 全球视域与跨文化对话(人文楼700会议室) |
|||
上半场 |
主持:萧盈盈 |
评议:夏波 |
|
1. |
罗湉 |
北京大学外语学院法语系 |
罗曼罗兰与现代中国的民众戏剧观(1920-1930) |
2. |
孙柏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
张德彝使西“述奇”中记载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演剧——晚清国人西方戏剧接受史考辨之一例 |
3. |
冯伟 |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
传统戏曲的现代认知:三十年代梅兰芳出访的戏剧“翻译”策略研究 |
4. |
耿余 |
湖北美术学院公共课部 |
梅兰芳艺术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解释错位——对斯达克•杨戏曲评论的辨析 |
5. |
张诗洋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
轰动一时的话剧探索与纠偏——张彭春日记所见1924年泰戈尔《齐德拉》演出始末 |
6. |
张芳 |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
跨文化视野中张彭春的戏剧探索研究 |
茶歇 |
|||
下半场 |
主持:罗湉 |
评议:范方俊 |
|
7. |
徐欢颜 |
西南大学文学院 |
曾朴法语戏剧译文的语体选择与文化语境 |
8. |
罗琦 |
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 |
“融合”或“移植”——初期创造社在新剧剧本创作上的两种探索路向 |
9. |
陈涛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
跨文化传播中的新旧论争:新加坡现代戏剧理论之发端 |
10. |
萧盈盈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
悖论的共处:从时间和主体的关系看80年代初的现代派戏剧 |
11. |
乔西汀 |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 |
《威尼斯商人》中仪式阈限性对人的实验 |
第三组 时代话语与剧曲新制(人文楼720会议室) |
|||
上半场 |
主持:李声凤 |
评议:王廷信 |
|
1. |
李伟 |
上海戏剧学院《戏剧艺术》 |
现代戏曲研究与戏剧学学科建设——我为什么要做现代戏曲研究 |
2. |
张伟品 |
上海戏剧学院 |
理论、现象与道路:现代戏曲与戏曲现代化 |
3. |
李志远 |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
现代戏及其美学特点探析 |
4. |
孟梅 |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 |
“雷峰塔的倒掉”——田汉《白蛇传》的文本批评 |
5. |
邓良 |
扬州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
物质性舞台与革命记忆之场——新中国革命历史剧舞美风格定型的内在逻辑 |
茶歇 |
|||
下半场 |
主持:李伟 |
评议:胡星亮 |
|
6. |
高明 |
长江师范学院 |
战争、革命与延安“大戏” |
7. |
姜凌 |
上海戏剧学院 |
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侧影——以《华文大阪每日》为中心 |
8. |
李声凤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被遗弃于“戏改”视野之外——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越剧新编戏命运的回顾与反思 |
9. |
段丽 |
南京晓庄学院 |
《郁雷》之“惑”——1944年《郁雷》公演与重庆剧运 |
10. |
罗雅琳 |
北京大学中文系 |
新形态的创制:论抗战时期的左翼历史剧 |
|
|||
第四组 戏曲经典与当代阐释(人文楼121会议室) |
|||
上半场 |
主持:张勇风 |
评议:金红 |
|
1. |
林婷 |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
音声之秘——“程腔”与时代的“交往” |
2. |
毛忠 |
梅兰芳纪念馆 |
20世纪中国戏曲理论的民族化进程刍议 |
3. |
张静 |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杂志 |
从《张庚日记》看《中国戏曲通史》的编纂 |
4. |
董诗琪 |
中山大学中文系 |
《啸余谱》版本论述 |
5. |
韩晓 |
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 |
科举文化、婚嫁习俗与明代激励状元戏的情节模式 |
茶歇 |
|||
下半场 |
主持:林婷 |
评议:赵晓红 |
|
6. |
陈琳 |
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岛研究所 |
交织表演文化视野下戏曲百年嬗变 |
7. |
金红 |
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 |
久违的“黑”——从江苏省昆剧院〈牡丹亭>的舞台背景谈昆曲现代舞台美术 |
8. |
张勇风 |
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 |
唐传奇《定婚店》与《张协状元》“团圆”结尾的生成 |
9. |
李逊楠 |
伦敦大学霍洛威学院 |
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的当代合法性---京剧多元创新史 |
, 10. |
公冉然 |
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 |
元杂剧《潇湘雨》团圆结尾新解 |
10月27日
闭幕式与大会发言(中国人民大学贤进楼c401)
9:00 大会发言(每人15分钟)
序 |
姓名 |
单位 |
发言题目 |
|
上半场 |
主持:谢柏梁 |
评议:孙柏 |
||
1. |
濑户宏 |
日本摄南大学 |
论文明戏的主导性质 |
|
2. |
袁国兴 |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
中国现代演剧意识的萌生与沿革 |
|
3. |
胡薇 |
中央戏剧学院 |
时代的回响 |
|
4. |
范方俊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
近代剧在20世纪上半叶在日本、中国“新剧”发展史上的名与实 |
|
5. |
江棘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
现代中国“民众戏剧”话语的建构、嬗变与国际连带 |
|
茶歇 |
||||
下半场 |
主持:谢雍君 |
评议:陈奇佳 |
||
6. |
谢柏梁 |
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 |
京戏起源与老生悲音 |
|
7. |
姚小鸥 |
中国传媒大学 |
文物图像体系与唐代戏剧研究的观念与方法 |
|
8. |
赵晓红 |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
水浒戏中的两种鲁智深形象探析(作者:赵晓红、陈怡璇) |
|
9. |
王廷信 |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
五四时期新旧剧论争的焦点及其影响 |
|
10. |
张正贵 |
国家京剧院 |
浅议国际背景和时代语境下的京剧前景 |
|
11. |
张一帆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
从《名优之死》创演史看田汉戏曲观的演进 |
|
11:50 闭幕致辞:颜梅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
12:00 会议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