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12-12-14
来源:黄子平,院长论坛系列讲座

2012年12月12日14:00时整,黄子平教授主题为“饥饿艺术家”的学术讲座在明德法学楼0402教室正式开始。此次讲座由我院研究生院学术部主办,是我校院长论坛系列讲座之一,也是黄子平教授今年在我校的最后一场讲座,吸引了许多同学前来聆听与学习。

主讲人黄子平是我院的讲座教授,也是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荣誉教授,其论著有《文学的意思》、《幸存者的文学》等。

此次讲座借用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之题为主题,主要阐释以下六个问题:什么是饥饿?饥饿如何造就作家?谁有资格讲述饥饿?饥饿如何成为艺术表达的对象?表达饥饿的困难何在?讲述饥饿为什么会激怒很多人?

黄子平教授对此次讲座的主题“饥饿艺术家”作出了解释:一种理解是“饥饿的艺术家”;另一种,也是他所要讲的是如卡夫卡在其小说中所表达的“把饥饿作为艺术来表达,并表演到极致的专门家”。近期,由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小说中多次提到的童年饥饿经历,而刘震云的《温故1942》、冯小刚的电影《1942》都以不同方式展现饥荒年代,“饥饿”已成为热点话题。

进入正题,黄子平教授分别从生物学和哲学的角度对“饥饿”做了解释,并着重引用哲学家朱正琳在《里面的故事·饥饿的概念》中的表述“身体在抵抗,心灵在沉沦。犹如泥塘中的挣扎,顾不上姿势。饥饿是一件丑陋的事情,毫无审美价值可言。”来说明“饥饿”的残酷性与可怕性。

在谈到“饥饿如何造就作家”这个问题的时候,黄子平教授以阿城的小说《棋王》和莫言的小说《我的高密》中的文字为例,做了生动而具体的解释。正如莫言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演讲中所说:“饥饿使我成为一个对生命体验特别深刻的作家。”黄子平教授认为“某种意义上,莫言的写作也是被饥饿的感觉驱动着……将对食物的渴望诉诸语言文字。另一方面,他又用喷涌的文字来满足交流与沟通的欲望,讲述骇人听闻的乡土传奇的欲望。”这样非常现实的细节描述与魔幻现实主义特色的想象相结合,使作品具有非常强大的张力。

接着,在讨论“谁有资格讲述饥饿”这个问题的时候,黄子平教授提到了《棋王》中的主人公王一生“区分、资格、效果”的三个标准,以此标准,“真正有资格讲述饥饿的人已经不在这个世上”。黄子平教授认为:讨论灾难文学的时候,都涉及“资格”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只有那些真正经历过灾难的人才有资格来讲述这样苦痛而真实的遭遇。

论及“饥饿如何成为艺术表达的对象?表达饥饿的困难何在?”这两个问题的时候,黄子平教授分别以莫言的《蛙》中魔幻现实主义的狂欢式笔法和刘震云的《温故1942》中“河南人的幽默”为例,对“饥饿”的表达艺术进行了分析。

针对最后一个问题,黄子平教授谈到了“民主与饥荒”,他认为饥荒不是物资不够丰盈导致的,而是物资分配不均所致,这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蒙太奇的强烈反差对比。

在黄子平教授的演讲结束后,多位同学还向老师提出问题以求探讨,问题涉及对多部与“饥饿”有关的现代小说的看法、灾难与信仰的问题和新的生活方式产生出的新的文学形式等诸多方面。

最后,学生代表向黄子平老师献上鲜花,全体同学热情鼓掌以表感谢。此次讲座最终圆满结束。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