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14-06-15
来源:文学节,青鸟,话剧,党团活动

5月10日晚,中国人民大学第八届“文学·青年”文学节收官大戏《青鸟》在学活东厅红星剧场顺利闭幕,演员们出色的舞台表现,轻松有趣、贴近生活的剧本改编和情节设置赢得了现场的热烈反响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本届文学节首开话剧专场,文学院与人大话剧团通力合作推出话剧《青鸟》。《青鸟》改编自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的同名话剧,其中融入了许多青春元素,使之更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女主人公鹏琳带领大家在找寻“青鸟”的道路上去发现身边点滴的幸福。

“幸福是什么?它在哪里?”

在青春的路上,我们背负了太多,学业的压力、爱情的困惑、对未来的抉择……

这一路上,我们在追寻、在探索、在学习、在成长;

这一路上,我们有失望、有彷徨、有怯弱、有动摇。

夹着欢笑与泪水,伴着获得与失去,我们一路匆匆,

而它始终在我们身边:

在挥汗如雨的时候,在相互理解的时候,在灵感迸发的时候……

青春的记忆里,你是否找寻到青鸟的身影,你是否听见它不时的啼鸣?

在寻找青鸟的路上发现幸福

“对我来说,青鸟更像是一双眼睛,一双去发现幸福的眼睛。”谈及“青鸟”于自己的意义,本次话剧的女主角,来自公共管理学院2012级的本科生陈鹏琳同学如是说。她坦言,在接触这个剧本之前确实有很多东西是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比如说身边有那么多的朋友,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而这一些原本被忽略的东西也在找寻“青鸟”的过程中慢慢被发现。

“大家看到的戏就是我们的青鸟。”话剧《青鸟》的导演文学院2013级研究生阿迪里·吾不力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对‘青鸟’的理解已经注入到戏里”,当 ‘身边的幸福’出现的时候大家就已经看见了,挥汗如雨、信念、理解、灵感、青春、谢幕、爱情就是我们‘青鸟’。”

在陈鹏琳看来,剧中的女主人公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大学生,但她同时也是一个勇敢的女孩,在这部剧中她得到了很大的成长与改变,在找青鸟的过程中她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勇敢和信念。对于话剧团的演员来说,这部戏已不仅仅是一部神奇梦幻的象征主义大戏,经过改编的剧本反而更像是对他们日常生活的写照。女主演陈鹏琳同学说:“特别是排练厅的幸福那一场,让我特别有感触,因为这就是我在话剧团的两年所经历的东西,也是排这个剧的68天所经历的东西。”或许在场的许多观众都没有体验过排练厅的幸福,没有体验过谢幕时的幸福,但是挥汗如雨幸福、健康幸福、青春幸福、陪伴幸福、理解欢乐、灵感欢乐、信念快乐,还有很多别的幸福与欢乐却不限于舞台,它们是所有人在成长的路上都会体验到的美好。话剧让这些无形的幸福人物化、形象化了,它们在舞台灯光下一一展现,让观众仿佛真切地看见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在跟话剧团的同学们相处中,我发现他们都非常可爱,他们开朗活泼、非常热心,很能够体谅别人,是很值得交往的朋友。”《青鸟》的制作人文学院2012级国防生靳世宇同学认为排演话剧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感受到了同学的友好,也体验到了话剧的魅力。“只要大家在一起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事。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学院、不同的剧团,但只要在一个剧组里,就不再是隶属于各自的剧团,而是隶属于这个剧组。这就是话剧剧组能够熔炼人心的地方。在这个剧组里我就要充分信任跟我呆在一起的人。”在幕后有很多感动人、温暖人的地方是观众无法看见的,但是参与其中的人却会因为这些点滴的温暖而感到幸福与满足。

而提及排戏过程中感触最深的事,陈鹏琳同学坦言其实这样的事情太多了,特别让她感动的事是,在离正式演出没多久的时候,因为一直找不到人物感觉她很着急也有些沮丧,外在压力和内心煎熬的双重夹逼让她一度很难过,而这时导演主动找她聊天,并向她表示:“我不会放弃自己的女主角”。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却有一种伟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源自绝对的信任和坚持。

他们在剧中演一群找寻青鸟的人,他们在台下也确实是一群用心来发现幸福的人。

认真做好讲故事的人

在一年前排09级毕业大戏《钦差大臣》时,导演阿迪里就曾说过“我们只是讲故事的人”。一年后编导《青鸟》,他仍坚持“我们一直都是讲故事的人。”他和副导演王建华都认为:“戏,首先应该先讲故事。”在拿到剧本后,他们考虑的唯一问题就是怎样把这个剧本给人大的观众讲述出来。所以他们认为,这个故事必须跟人大有关,跟这个校园有关,跟人大的学生们有关。因此他们不喜欢距离大家很远的、很抽象的、过分批判的东西,他们更喜欢讲大家能听懂的、能看懂的、能感同身受的故事。

从接触梅特林克的话剧原作到成功讲出一个“大家能听懂的、能看懂的、能感同身受的故事”,这个过程注定不轻松。导演阿迪里坦言这个剧很难,因为按照梅特林克的原意这个剧本该由一群儿童来演,而他们面临的问题是“让一群二十来岁的人演小孩是一件很痛苦的事,而观众也会看得很恶心。而且这部象征主义大戏,剧本风格和他们之前接触到的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的戏剧还是有一些差距的,所以文本细节处理上会比较困难。”

《青鸟》这部剧是由两位导演和全体演员即兴创作而成,这个融入青春元素、结合生活经历的改编过程在女主演陈鹏琳看来是“漫长、艰难又有趣的”。导演阿迪里用“时间紧、任务重”六个字概括了其中艰辛。他们有效的排练时间只有一个多月,而参与的演员基本都是大一的新人,来自文学院的制作组同学之前也没有接触过话剧制作,所以很多活需要导演和场记自己去干,晚上排练、白天去采购对他们是常有的事。

要想讲好故事,必定要经过很多艰难,不论是对编导,还是对演员。女主演鹏琳同学说,自己最艰难的事是“找不到人物感觉”。因为毕竟还是大二的学生,经历的东西还不够多,很多东西没办法融合在一个人物身上去表现出来,所以摸索人物的过程是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需要演员本人与剧中人物不断地去磨合、去贴近。在她看来时间的付出是最为基础的:“要想出效果的话,我觉得熬再多夜都没问题。”春假只给自己放了三天假,演员和导演们很快又投入到排练中去了。夜里常常要练到凌晨三点,早上六点半就要起来准备七点的开声练习。“这个过程很累,但是我真的很开心。”陈鹏琳同学在回忆这段时光时说,“能有这次经历我觉得很满足了。”

“这个过程累是累点,但我觉得我的累是值得的。”制作人靳世宇同学说,“通过这个过程,我对一场话剧的每个准备工作都有了大致的了解,收获颇多。”作为制作人,他不仅要看每一场戏的排演,还要负责舞台美术、道具、经费等事。编导和演员们在倾心思考如何讲好故事的同时,还有很多这样的工作人员也在为此默默付出着。

台前幕后,不管角色大小,不管台词多少,不管职务如何,两个月里他们都在为共同的目标付出着、努力着。

让话剧延续下去

这次话剧专场的设置是文学节的首次尝试,显然此次尝试还是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在近两个小时的演出过程中,有近四百名观众挤在小小的剧场里,入口处还始终挤着不少站着观看的观众,演出中退场的观众不到十来名。导演阿迪里笑言“这个小剧场效果应该是相当不错的”,演出之后他问询了很多观众,观众们都反映看完之后感觉确实很好。

本届文学节的主题是“文学与青年”,这个主题在话剧板块得到了很好的呼应。导演阿迪里说“这种创新很好,我一直觉得文学院就应该排排话剧。”女主演陈鹏琳也说:“我觉得文学是个很大的概念,话剧是其中的一部分,而现在话剧越来越被大众发现和接受。剧本里面有很多关于文学的东西,不光是文字,还有一些人物的精神。”观演话剧不仅仅是关注它的故事情节,其中传达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很多时候是更能够打动人,更能够让人喜爱和珍惜的。对文学节话剧专场的意义,制作人靳世宇同学表达了具体而切实的看法:“对这个首次加进来的内容,我们也是在探索阶段。首先,它对于以后文学节的项目创新肯定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再者,他也希望借此为文学院储备一些人才,培养一些对话剧艺术、对舞台表演有更丰富经验、更切实体会和更深刻理解的人。在他看来这对文学院之后办话剧、办五四等活动都是有很大好处的。

不论是《青鸟》的导演还是话剧团的老演员都认为,对于话剧新人来说,积累舞台表演经验固然很重要,但是科学而系统的训练、完备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正确的演出观对于演员自身的发展和话剧的传承是更加可贵的。女主演鹏琳同学说,在《青鸟》的编排过程中,阿迪里导演是想把正确的演出观传给新的演员们。

所以,他提议如果学院愿意继续延续文学节的话剧板块,在此次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不妨预留出更宽裕的时间来准备,相信更多关心话剧、喜欢话剧、热衷表演的同学就能参与其中,青年们就能更深切地去体会话剧与文学。


网站地图